研修纪实

感受广州融合教育氛围 学习广州融合教育经验——杭州市新锐教师培养工程特殊教育班到

来源 :      作者 :      时间 : 2019-01-03

1224-28日,杭州市新锐教师培养工程特殊教育班的学员在杭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童骏华主任、严娜琴老师的带领下,到广州学习取经。在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特殊教育研究室邱举标主任的热情接待下,聆听了广州融合教育工作经验,参观了启智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教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启能班、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聋人大专班。通过考察学习,学员们对广州的融合教育体系有了多层次的感受与了解。

感受广州融合教育氛围   学习广州融合教育经验——杭州市新锐教师培养工程特殊教育班到

广州的融合教育工作有许多亮点。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特殊教育研究室邱举标主任向学员们介绍了广州市特殊教育的概况、广州特殊教育工作的理念与政策,尤其是对特殊教育所进行的一些探索,如:重视系统化打造专业师资队伍、有丰富的适性支持、开办普通中职特殊教育班-启能班、建设了广州市特殊教育学校IEP资源库、有专门的高中升学特殊教育体育考试、单列的特殊教育职称系列等。邱主任幽默风趣的讲座,吸引每个学员认真专注地听讲。学员们受到很多启发,结合自身工作,与邱主任进行了交流和取经。

感受广州融合教育氛围   学习广州融合教育经验——杭州市新锐教师培养工程特殊教育班到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是全国特教名校之一。在学校聂永平校长和余副校长的介绍下,我们了解了学校的发展特色:一是学校“以生活教育为主体,康复训练为依托”的特教特色课程改革之路;二是学校三大中心的职能和定位,包括智测中心评估的权威性、指导中心辐射的全面性、积极行为中心服务的精准性,都为我们特教学校功能优化提供了积极的思路。期间,本次培训的带队老师—杭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童骏华主任也从市特教中心的成立,新锐班的缘起以及杭州市特殊教育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交流和分享。大家纷纷表示,今后要加强交流,资源共享,为新时代融合教育共同努力。最后,学员们进行了交流互动,并参观了学校学前融合班,还有模拟超市、银行,辅具资源中心等专业教室和活动场地,深深地体会到了全国名校的专业魅力。

感受广州融合教育氛围   学习广州融合教育经验——杭州市新锐教师培养工程特殊教育班到

百年老校清水濠小学的资源教室建于2014年。潘雪明副校长认为融合是一项双赢的教育,不仅是随班就读的孩子们收获满满,也使普通学生们同样懂得感恩、得到成长,而这也体现了学校“至善至实”的校训。通过潘雪明副校长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学校资源教室的建立起源于从2010年和启智学校联手共融计划的实施。随后,资源教室负责人刘劲老师则从资源教室的服务目标、对象、架构和流程,详细的介绍了学校资源教室运行与建设情况。还有专职资源教室首席资源教师联老师也针对两个个案情况进行了具体介绍。最后,学员们认真参观了学校资源教室,一边认真聆听刘老师的介绍,一边用手机拍摄记录下资源教室的相关资料,并对资源教室如何规范运行,提高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感受广州融合教育氛围   学习广州融合教育经验——杭州市新锐教师培养工程特殊教育班到

作为广州开办“启能班”的五所中等职业学校之一,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的启能班,已招收六届六班共39名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学校努力从多层面打造融合校园氛围,共享专业实操场地与学校公共设施,开展“学伴计划”,组建素质过硬的特教团队。让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在职校也能有所发展、快乐成长。

感受广州融合教育氛围   学习广州融合教育经验——杭州市新锐教师培养工程特殊教育班到

    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是广州大学属下的校外公办二级学院。在吴伟雄副院长与李主任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学院于2007年经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残联批准单独招收聋人大专生。学院秉承有教无类、教育公平的人文理念,每年招收聋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艺术设计(电脑美术)两个专业学生。学院在充分考虑聋生特点基础上,在“以生为本,聋健共融”的融合教育模式下,通过分层教学,与健听生在平等教育环境下获得一种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让他们同样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体验人生价值重拾自信。学院注重生活中的共融,提升了聋生环境适应能力;注重学生活动,学生工作的共融,提高了聋生综合素质;同时积极探索学生干部队伍中聋健融合模式,培养良好的工作和社交能力。正因为学院老师的不断探究融合高等教育模式,保障聋生体面就业,实现了聋生就业率高、就业层次高、就业满意度高和就业稳定性较好的“三高一好”成绩。

感受广州融合教育氛围   学习广州融合教育经验——杭州市新锐教师培养工程特殊教育班到

此次广州之行,让学员们在融合教育理念、特殊教育支持和服务上有更新的认识,获益良多!

                                                                          撰稿人:严娜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