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纪实

校长的行走姿态——“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初中校长班江苏蹲点学习体会

来源 :      作者 : sgx     时间 : 2014-02-23

 

校长的行走姿态——“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初中校长班江苏蹲点学习体会
苏州园区六中与校长合影

宁波镇海立人中学   厉佳旭

201311月底至12月初,我们在江苏苏州和宜兴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浙派名校长第四次集中培训。

这次蹲点学习中,我所在的小组先后走访了10所学校,并在苏州立达中学和江苏宜兴实验中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蹲点学习。

这次学习,既有对一所学校的深入蹲点学习,又有对其他多所学校的走访考察,让我对江苏的教育有了较多的了解,更主要的是,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平时在书本上、在自己的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

这一趟江苏之行,是我参加培训以来收获最丰的一次。
               校长的行走姿态——“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初中校长班江苏蹲点学习体会
                          宜兴实验中学合影

这次江苏之行,我们先后考察了苏州立达中学、苏州中学园区校、苏州中学本部、金鸡湖学校、东沙湖中学、苏州十六中、园区六中、木渎实验中学、宜兴实验中学、杨巷中学等十所学校。在这些学校,通过参观校园、听课、听校长报告、与学校管理人员座谈等方式,了解其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管理特色。每一所学校,都有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地方,每一个校长都有其独到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从教学管理、德育工作到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我都有了不少收获。

但对我来说,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校长对学校的极端重要性。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精神面貌和办学思想、管理风格乃至为人处世,都直接影响该学校的教育发展。

我有一个观点,看看这个校长,就大致可以判定他的学校。

这次苏州考察中,三位校长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其一是苏州立达中学的费校长,是一位年轻,温和亲切的校长。

费校长自称立达中学为放养式学校。他说,立达中学的办学立场是,要立足于“人”,而非“术”。他的目标是办一所让学生喜爱的学校。围绕这个目标,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他们都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自由。课程上,他们开设了众多的社团课程,学生每周都有两节课,可以从事自己所喜欢的社团活动,有篆刻、象棋、书法等等。生活上,食堂里,有十多个菜品,还设有许多小吃,学生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实行统一的套餐制。穿着上,除了周一升旗仪式,学校不要求学生穿校服。作息上,学校严格遵守上级规定,下午四点钟就放学了,让学生自己回家学习。关于这点,费校长自豪地说,在苏州,如果有什么学校,下午四点钟,就有学生走在大街上,那么一定是立达中学的学生。
               校长的行走姿态——“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初中校长班江苏蹲点学习体会
                        与苏州立达中学校校长交流

在费校长陪着我们参观图书馆的时候,一些学生在那里欢快地谈论着什么,或埋头,或站立,或趴在桌上,声音有些杂乱,但看得出他们的快乐和自由。

其中一个学生见到费校长,就连连用搞怪的声音和表情向他招呼:嘿嘿,嘿嘿,嗨!

费校长看看他,向他摆摆手,很亲切地笑笑。

这个细节,看似微小,或许也堪作他所努力倡导的快乐学校的一个侧影。

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原本就大。学校如果能够努力创设较为宽松的氛围,自然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校长,以亲切温和的面孔出现,还是以严厉刻板的面孔出现,直接关乎校园里生活的人们的身心健康。就这点而言,我觉得特别应该向他学习。我历来反对霸权式和霸王式的校长,但我不知道自己在教职工和学生中是怎样的形象。虽然有不少学生都一直挺我,觉得我很温和。但我知道,许多时候,我对老师和学生,还是过于严厉。

其实,让老师和学生,能够每天看到校长的亲切温和的笑脸,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或教化。

 

另一位是苏州六中唐校长。

仅有几次短暂的接触,是很难给一个人作一个判断的。我不敢说自己对唐校长有多么了解。我只能凭我这些天的了解,谈一谈对这位校长的认识。

这是一位精神、帅气的校长。

第一次见面,看到一个身材挺拔、棱角分明、年轻帅气的校长,我以为,他大约刚当校长,三十来岁。一问,才知道,他的年龄比我们同行的伟明校长还大,这样说来,他大约有四十七八岁了。

他说话短促,干脆,但也不失幽默。他喜欢健身,据说,是全区有名的健身达人,也是健身狂人。他每周至少三次在学校健身房健身。走进他的办公室,迎面看到的,竟是一大堆的健身器材,有哑铃、杠铃,还有用来下蹲的两个铁墩一样的东西。他很长于烧菜,也精于营养学。他懂得养生,酒量不错,但是,平时几乎不喝酒。

我在他办公室试了试那个用来锻炼腿部力量的铁墩子,不到三十下,就气喘吁吁了,他还说我极不标准呢。

谈到对这所学校的印象,同行的校长都说,学校教师的精神面貌很好。我们听了一堂课,又巡了教学楼,一路接触到的老师,都彬彬有礼,态度友好,且精神昂扬。

有这样一个重视自身和学校的健康形象的校长,自然就有了这么一群阳光健康的教师。

唐校长一再动员我多锻炼,注意养生。校长如何对待生活,他的教职工乃至学生就会如何对待工作和学习以及生活。这是我从唐校长那里获得的深刻感受。

 

其三是宜兴实验中学的王校长。王校长,是一位典型的书生型校长。但是,你很难从看到他的第一眼得出这个结论。

我们在宜兴实验中学蹲点那几天,正值宜兴实验中学共同体举行“结构尝试教学”展示周在该校举行。

王俊校长先接待了我们,简单照了面,做了学校的一些介绍。我的第一感觉,这个校长其貌不扬,而且,看起来好像缺乏精神与活力。

但是,当我听到他评课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位书生校长的不凡功力。

我们听了一堂物理课。内容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应该说,课型并不复杂,也不新颖。课中使用了关于刻度尺使用得知识树和关于机械运动的知识图表,使得课堂知识,得到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呈现。

总体而言,整堂课中,教师步步为营,重视课内当堂检测,效果实在。但是,教师的牵引的痕迹太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太少,使得课堂并不生动。

先是共同体的老师评课。接着,是王校长评课。

王校长拿出教材,侃侃而谈。他指出,一堂课,首先要看教学目标如何确定。“要研读教材,像语老师那样读,要向优秀的语老师那样读,一句一句读。” 他这个话一出口,就令我大吃一惊:这是一个高人!

他指出,除了研读教材,还要研读课程标准,还要研读考试指导。这样,才能够准确把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他接着又强调了教学过程与环节要注意的问题,强调一开始不要求进度快,要求慢,以现在之慢速,求今后之快速。

他指出,许多老师听课不带教材,评课也不带教材。他更指出,许多老师备课都不认真研读教材。他说,备课要研读教材、研读课程标准、研读考试指导。

王校长是地理特级教师,却认真研读各课教材。他说他有两套各科教材,一套放在办公室,一套放在家里。他有空就研究教材。他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各学科教材都进行深入研究。而且,他每天听课,听各种课,都能够评出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来。

他的教务主任告诉我,老师们最怕校长听课了,因为校长什么都懂。

这点我毫不怀疑。听听王校长这次评课,我就已经万分敬佩了。

令我更为吃惊的是,王校长在第二天的办学介绍中,呈现出来的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思路、深刻的思想。他一口气列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理论著作,令我一片茫然。我平素也算是爱看书的人了。但是,在王校长面前,实在是肤浅至极。据教务主任介绍,她原本也不大看书,跟了王校长后,看了许多书。王校长监督他们看书,还要检查她看书情况。她说,今年,她在王校长的带领下,看了八本书了。

王校长在讲座中说,“一本好书,不看三五十遍不行”,他强调要看透,要看深,要看明白。他说每年图书馆进来的书,他都是亲自选定的。他说,教育创新,关键在于教师能够读书,教师不读书,业务就无法提高,学校就没有后劲。

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他给我们每人送了一本书,就是他的新作《王俊:结构尝试教学法》。我们每个人拿到新书,如获至宝。我也把自己的一本书送给王校长,趁机多拿了一本,预备回校送给分管教学的校长去学习。

这次蹲点学习中,我们接触了实验中学的部分领导,还有老师,还到实验中学结对帮扶的杨巷中学去考察,从我们所接触的领导老师中,大家对王校长的务实和博学,对他的大气和严谨,都充满了好评。

王校长并非没有个性,也并非没有过困惑。他一再强调,要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办学不要太过于功利,不要太过份在意短期内的成绩得失。他坚持自己的学校在下午四点二十分放学,最迟五点清校。查到没有回家的,要扣所在班级年级的分。他坚持不课外培优辅导,让优生在课内得到发展,让教师通过课堂提高因材施教能力。他放手让学生自己举办运动会等大型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发展能力。他坚持搞课改,而且是校长亲自抓,深入抓,长期抓。他认为,学校管理,要从课堂入手,从改善课堂开始,改善学校教育。

他也谈到了课改的艰难和期间遇到的一些阻力及无奈。但他始终能够坚持朝着既定的正确的方向走下去。如今,效果已经显现,他的结构尝试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推行,终于结出了喜人的硕果。学校发展势头良好,结对学校杨巷中学,在最近两年内教学质量迅速提高。

短暂的接触,不能让我更深入地了解王校长。但他的热情、友善、大气、沉稳、坚定和博学,让我钦佩有加。他是我近年来接触的最爱看书,最有思想深度的校长。

王校长则说,教育创新,关键在读书,在于教师读书。是的,一群爱读书的教师带领一群爱读书的学生,这所学校必然是有希望的。

而这一切,关键在于一位真正爱读书的校长。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热爱甚至酷爱读书的校长,更是一所有底气的好学校。

除了上述三位校长,我们还接触了众多校长。他们的务实、热情和干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看一所学校,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东西。而亲近一位校长,我们或许可以学到一种思想,学到一种姿态:即,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抵达你的办学理想。

这,就是我在江苏的学习中收获最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