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纪实

收获的不只是一点点——“浙派名师明校长培养工程”第一次集中培训总结

来源 :      作者 : sgx     时间 : 2013-09-24

 

“大强度、高密度、高效率”,这些体育课的专业术语,用于这次“浙派名师明校长培养工程”第一次集中培训的评价很是恰当。911日——917日,为期7天的培训,让我们这些“四肢发达,头脑不那么简单”的体育教师们看到了不少、听到了不少、想到了不少,同时收获了不少。细细品味,现对本次集中培训作如下小结:

一、精细服务,衣食住行无忧

杭师院朱无忧老师是体育名师班的班主任,初次见面,就给人亲切、干练、大气的感觉。她身兼数职,给了我们40位体育教师很好的服务,各方面考虑非常周到,每一天都是全程陪同,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显然做了不少“功课”,住宿安排于“浙江省国家安全厅”的对面,安全系数比较高,等同于“高级领导”;重要的是宾馆位置离本次的一些培训学校——杭州市行知小学、杭十三中较近,来去方便。吃也是学员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集中第一天的一顿小聚,拉进了各学员的距离,大家杯觥交错,交谈甚欢,而后几天中的早、中、晚三餐,老师也是极为关心,安排妥当。正因为如此,当衣食住行都非常舒适后,学员会有更多的体力和精力去认真学习。

二、精彩讲座,一饱耳福无眠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过平江教授以“新课程理念下的田径教材整体分析和教法指导”为题,作了2个多小时的讲座,精彩高效。这位“老人”在整个讲座中始终站于学员们面前,一分钟也没坐下,为了让每个角落的学员都能清晰地听到内容,不时来回走动,以至于一直是满头大汗,但毫无疲态。所讲内容深入浅出,简洁精要,结合案例层层递进,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了解了田径教材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教得好”,这正是我们一线教师最迫切需要的东西。更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我们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引人深思。

杭师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学博士叶哲铭教授,为我们在教科研方面指点了迷津。首先他仔细讲解了“教科研论文的资料检索”,从文献检索作用、教育文献分布、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等多方面一一介绍,更重要的是他介绍了多个不被人熟知的可下载资料的网站,这是资源非常可贵的;而后介绍了“论文写作的规范”,听课的人都写过很多论文,但在格式、质量上也许都不理想,教授作为专业人士,从题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方面细细阐述,让我们收益不少。

还有杭州市江干区教研员莫豪庆老师的“新课程理念下的球类教材整体分析和教法指导”,体育特级教师董玉泉老师的“小学田径类教材疑难知识研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及引起大家的共鸣与反思。

 

三、精致研讨,拓宽思路无限

感受很深的是,如今的授课模式在改变,也逼着自己改变学习方式。记得以前的学习和培训,总是老师一个人在前面讲,下面的学员坐着听听即可。这次培训许多教授、专家在授课时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模式,增加了许多互动和交流,尽可能地与学员们共同探讨话题,让你不停的思考。如省教研员、特级教师余立峰老师的授课,以三个问题“田径运动它的价值是什么?”“田径教学与田径运动的关系是什么?”“田径运动与其他项目的关系是什么?”作饵,给予学员们充足的思考和发言机会。“说得好坏不用在意,任何观点没有对错,关键是你需要改变思维方式,想些深层次的东西”,这样的要求老师不止一次提醒。在这样的学习中,许多学员多了可表达自己认识和想法的机会,而且逐步在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再如“听课评课”活动。听课前,董玉泉老师就已经有针对性地分组,主要分为“教案分析组”、“教师表现组”、“运动密度组”等8个小组,再给每组布置具体的任务,例如教案分析组的需要关注这些方面:“教案的完整性”、“教学目标设定”、“重难点的确定”、“有无安全预案”等等,细到一点一滴;听完课后,每组组员先进行交流,整理观点,然后派选一位成员围绕任务做典型发言。规定5分钟的发言也是一种锻炼,既要围绕每组的具体内容,又要快速地讲解课堂的呈现和发表小组集体的意见,对于发言者而言,是需要技巧和水平的。

四、精心规划,专业成长无涯

上课、作业,一直是每一名学生的“专利”。我们也不例外,这次的培训,我们完全是学生角色,而且融入地很快。“你们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又不能不把自己当回事”,余立峰老师的一句警言,给了我们这些所谓“名师”培养对象一次很好的教育。当我们认真地去回味这句话和思索这句话的含义时,就能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做学生是幸福的,因为给我们讲课的老师都是浙江省里面最优秀的教师,而且不是一个,是一群,能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机会?

要想学到知识,提升能力,必须去完成必须完成的一些作业。第一份作业是“自我专业发展计划书撰写”。很多人提出疑问,这样的作业写来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专业发展计划书其实是在给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计划,总结一下优势,找出劣势,再作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改进路线。定下一个合理的目标,有了目标才会产生前行的动力。每个人都想“前进”,但我们这批学员需要和实现的是“快速前进”,最好能实现“跳跃式前进”。

能参加这样的培训是幸运的。收获总是在不经意间,机会也是给有准备的人。这样的培训让我们感到“收获的不只是一点点”。